以浊毒理论名世的李佃贵教授,今年68岁,不仅是最年轻的国医大师,同时也是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他行医50余载,从公社卫生所基层中医做起,在脾胃病领域不断凿深掘进,以中医病因学理论为基础,探究总结浊毒发病机理,创新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形成了浊毒理论,并以此指导养生保健。 日常生活中,李教授戒烟限酒,心态平和,常喝藿香佩兰决明子茶,化浊解毒。对于长寿,他提倡“应体质而化浊毒,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做到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以平为期,并强调8个字“化浊解毒、静神动形”。 化浊解毒。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偶尔吃的鸡鸭鱼肉已成为百姓的日常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西式快餐被国人奉为美味佳肴,强食过饮非常普遍。加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经常处于压抑、忧愁、焦虑等状态下,日久“神劳”,超过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可能使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不化,浊毒内蕴,引发疾病,这些都是产生浊毒的原因。而健康的关键就是要把浊毒消灭掉。 李教授常喝藿香佩兰决明子茶来化浊解毒,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二药结为对药;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三药合用,可起到化浊解毒,引毒从大肠出。 静神动形。李教授每日坚持动脑,不断学习,勤于著书,笔耕不辍,每日出诊、读书、看报,关心国家事、医院事、学生事,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理得充实、饱满、健康、快乐。 李教授说:“到我们这个岁数,要有老骥精神,勤于临床、勤于教育、勤于锻炼,这是动形。也要心静,少欲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除名利,息喜怒,除声色,绝滋味,安神虑,这是静神。” 动形则强调适度,不宜过劳,持之以恒,以意领气,以气动形。快走散步是最安全的有氧运动之一,更是老人动形的明智选择。走慢了不管用,运动必须达到有效心率,但又不能过快,容易伤关节。李教授坚持每晚快走散步,如果天气不好,会在室内走路锻炼,六七十岁的人保证运动后心率在100次左右即可。坚持每晚睡7小时,中午午休1小时,从不熬夜。(胡珍)
据新华社兰州10月13日电(记者梁强、梁军)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11日至14日在甘肃陇西县举行。本届博览会主题为“传承创新,合作共赢”,来自10个国际机构、12个省级代表团、200多家中医药企业共计3000多名嘉宾参与。活动由开幕式暨主题论坛、产业招商大会、专题论坛、交易采购大会、实地考察等组成。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斌指出,201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希望甘肃加强交流,深化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释放中医药产业潜力和活力。 国内外嘉宾协商一致通过并发表了《陇西宣言》。与会各方表示,愿意努力将传统医学作为重要资源融入本国卫生保健体系,推动鼓励传统医学教育实践、治疗手段及执业人员培训,制定传统医学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传统医学的交流合作。 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国际高级培训班是科技部发起并资助的国际培训项目。项目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主任赵静告诉记者,这一培训旨在与世界西医专业人员分享中医药在科学技术、临床与研究及基础与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世界各国传播中医药,整合东西方医学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在波兰,里比奇卡接触过针灸、太极、气功,但第一次接触中草药却是在去年的第一届培训班上。那时她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中医里中草药的使用才是最广泛的!今年,这位“毕业生”再来中国时已是“雄心勃勃”:要努力让中医药在她的大学、进而在波兰的卫生健康体系中得到推广应用。 和里比奇卡一样,参训的各国学员是在心脏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儿科等不同领域工作的西医医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热爱中医药。 来自伊拉克的加辛·巴尔瓦里曾在怀孕期间接触到疗效神奇的针灸,逐渐萌生了学习中医药的念头。“能来中国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我真的很幸运。”巴尔瓦里说,由于本国条件有限,伊拉克人为了学习中医,只好“转战”邻国,学成后再回国从事中医。 早在2000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就开设了第一个中医中心。由于连年战乱,经济遭受重创,缺医少药的伊拉克卫生部门将目光投向了中医治疗。如今,在巴格达和其他省份已经陆续建立了许多新的中医中心。 “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这正适合很多支付不起西医治疗昂贵费用的伊拉克人。”巴尔瓦里说。 在去年的培训班上,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夫人欧根尼娅·贝洛娃了解到中医药研究最新进展,发现中医药不只是“望闻问切”,也有很多现代技术手段,她很是惊讶。如今,不光学习中医,曾是一名私人诊所西医医生的贝洛娃已经开始向自己的病人介绍中医药疗法,还尝试在外交层面推广中医药。 “中医可以调节人的整体状态,对于健康至关重要。”贝洛娃告诉记者,在欧洲,越来越多人倾向于选择整体治疗或替代治疗,这对中医走向世界来说是一个重要契机。 中医药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已同40余个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100多个会员国家认可使用针灸,其中18个将其纳入医保体系。 为了推动中医药在本国的发展,赵静老师培训班的这些“中医粉”们也是一点儿都没闲着。去年培训班里的几名巴西学员回国后立即筹备申请国家认可的中医相关学历教育,在他们推动下,推拿高等学历课程、针灸本科课程通过审批,被纳入巴西高等教育体系。而里比奇卡回国后同赵静等中方医生共同努力,促成雅盖隆大学同中方在中医药教学、临床与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密切交流。 “具备行医资格和良好基础的西医医生来华学习中医,能够迅速接受所学知识和技能,回国后就能立即造福患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曹洪欣说,不仅如此,培训搭建了传播中医药的平台,推动了学员所在国同中国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建立结合医学中心、在大学里向民众开放中医药教育、建造温泉疗养中心……外国西医医生为了推广中医药而“脑洞大开”。“很高兴通过培训知道有更多人和我一样在为传播中医药而努力,相信这支队伍会不断壮大。”里比奇卡微笑着点了点头。(记者田晓航、岳夕彤)
“这是薄荷,吃了可以提神醒脑;这是艾草,做成香囊可以驱虫防病;这是菊花、这是金银花……这些都是中草药。”一台“艾斯蒂克百草社的故事”的情景剧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上演,故事以学生们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24日下午,“海淀区首届校园中医药文化节”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举行。海淀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李劲涛表示,本活动旨在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中医药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健康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发生,锻炼健康体魄。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在会上表示,希望海淀区作为教育大区,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过程中要与文化自信、健康素养、道德素养、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有国际眼光,加强中西方哲学融合,希望海淀区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全国、国际上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汇报了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第一批试点学校成果。一年来,在人大附中、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6所学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选修课程,共计100余课时;教师进修学校、台头小学等3所学校开展了校园百草园建设;在清华附中、首师大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进行了中草药种植活动;组织十一学校、人大附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举办了中医药文化讲座、博物馆、药植园参观、非遗保护项目、中医馆体验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依托市中医研究所组织的北京市中医药资源单位志愿者及中小学校相关课程老师形成中医药骨干教师团队,对其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协助并指导参与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校”及“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与“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为第一批试点校优秀教师颁发证书;并为第二批17所试点学校代表赠送了药用植物种子。 会后还进行了以“百草工坊、百草飘香、技艺传承、趣味猜谜、身体妙药”等不同主题的中医药文化互动体验及义诊咨询活动。(李轶群)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负责人兼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以新建议,营养师和康复师专业队伍要进入社区,帮助患病群众更快地康复。 王以新在社区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人员存在慢病管理不佳的问题。“很多人患上慢病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健康或是饮食不规律。”王以新说,这种情况下,营养师就显得格外重要,营养师如果能进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在慢病管理和养生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患者在治好慢病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社区居民对康复的需求也很大。”王以新说,“有些病人会有一些合并症、肢体损伤等,如果每个社区都设有康复科,都有康复师,就可以让有需求的患者就近康复,方便患者本人及家庭。” 王以新告诉记者,目前本市营养师和康复师上门服务已经在建设中,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营养师和康复师走进社区,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