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会年审的通知 本协会按照相关年审的法律规章流程已向特区政府递交资料申请年检,审批结束后会在简体官方网站更新法人团体登记证正本。 根据政府要求法人团体登记证书,在年审换证后登记证号尾段及生效日期会与老证发生变化,请注意。 中医药卫生人才专业技能行业协会 2020年3月16日
同心抗疫Together,We Fight the Virus! 健康指引 市民应减少外出及社交活动,并尽量与他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切勿前往出现2019冠状病毒广泛社区传播的内地湖北省。 如非必要不要前往内地其他省市、伊朗、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伦巴第及威尼托地区)和韩国。 前往出现2019冠状病毒病病毒社区传播的国家/地区如日本、新加坡及意大利其他地区,应避免与发烧或有呼吸道病征的人士有密切接触。如果不可避免与他们接触,应戴上外科口罩,并继续佩戴直至回港后14天。 从外地回港后,若出现发烧或其他病征,应立即求诊,主动告诉医生最近曾到访的地方及有否接触动物;并佩戴外科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避免接触动物(包括野味)、禽鸟或其粪便。 避免到湿货街市、活家禽市场或农场。 切勿进食野味及光顾有提供野味的食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外科口罩能预防被病人传染呼吸道病毒。出现病征(即使症状轻微)的人士,必须佩戴外科口罩。 在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挤逼的地方逗留时应佩戴外科口罩。正确佩戴口罩十分重要,包括在佩戴口罩前及脱下口罩后保持手部卫生。 避免触摸眼晴、口和鼻。 经常保持双手清洁,尤其在触摸口、鼻或眼之前;进食前;如厕后;触摸扶手或门把等公共设施后;或当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或打喷嚏后。 洗手时应以枧液和清水清洁双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过清并用抹手纸弄干。双手洗干净后,不要再直接触摸水龍头(例如先用抹手纸包裹着水龍头,才把水龍头关上)。 如没有洗手设施,或双手没有明显污垢时,使用含70% 至80%的酒精搓手液洁净双手亦为有效方法。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或亂抛垃圾,痰涎应用纸巾包好,把用过的纸巾弃置于有盖的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清洁双手。 如厕时亦要注重卫生,先将厕板盖上才冲厕水,以免散播病菌。 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病征,应戴上外科口罩,不应上班或上学,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的地方,并尽早向医生求诊。 一般而言,一般市民并不建议于社区中使用N95呼吸器,因为正确佩戴或卸除N95呼吸器需接受特别训练,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因为保护不足和污染而增加感染风险。 如身体不适,避免前往人多挤逼、空气流通情况欠佳的公众地方。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最少每星期彻底清洁家居一次,可使用1 比99稀释家用漂白水(以10毫升5.25%次氯酸钠家用漂白水混和于990毫升清水内)清洗非金属表面,待15至30分钟后,再用清水清洗。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当物品表面或地面被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时,应先用吸水力强的即弃抹巾清除可见的污垢,然后再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消毒受污染及其附近地方,非金属表面可使用1 比49稀释家用漂白水(以10 毫升含5.25% 次氯酸钠漂白水混和于490 毫升清水内)作清洁消毒,待15 至30 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抹干。金属表面则可用70%火酒清洁消毒。 妥善保养排水渠管和定期(约每星期一次)把约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气口),以确保环境卫生。详情请参阅:https://www.chp.gov.hk/files/pdf/make_sure_the_trap_is_not_dry_chi.pdf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香港民主党”是公然宣扬港独主张的一个泛独组织,其活动挑战了“一国两制”的政治底线,严重违反了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也触犯了香港本地的有关现行法律。 “对于这样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中央人民政府表示关注,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是必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加以取缔,也是必须的。” 张晓明称,《基本法》第一条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怎么能够设想,中央对待香港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可以不闻不问?” 他认为,从处理形式上看,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发公函,表明对特区政府取缔“香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同时也表明中央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本立场。 “请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就有关的情况向中央提交报告,这个方式是恰当的,是依法履行中央人民政府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依法有序,顺理成章,不存在所谓‘干预、削弱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问题。” 张晓明表示,香港回归22年来,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最好的制度安排,香港在这条路上走得很好,而“港独”是要把“一国两制”毁掉,香港社会对于反“港独”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广大香港同胞都真诚希望“一国两制”能够行稳致远,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法定义务。
日前,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外感病、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 传统医学病证,为何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能否兼容于国际化的分类体系?纳入之后,能发挥什么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有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编 者 脏腑系统疾病、外感病、八纲证、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日前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报告》指出,ICD—11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分类。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补充医学与整合医学处处长张奇表示,这标志着世卫组织对来源于中医药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中医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这将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突破 获得国际通行证 有利交流与合作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以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系统性。 “国际疾病分类使得疾病名称标准化、数字化,从而成为医疗、行政管理以及医疗经费控制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怀琼介绍,作为权威的国际标准,ICD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卫生健康领域国际间进行交流的基础标准之一,更是世卫组织对全球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评价以及进行国家和国际间统计的通用标准。一些国际会议文章交流、杂志在涉及疾病的诊断时,要求提供疾病的国际编码,甚至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的疾病编码。 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导致传统医药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状况等处于“信息孤岛”状态。项目主要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主任窦丹波教授告诉记者,ICD第十一次修订之前,传统医学一直未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框架内,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这不仅阻碍了传统医药在全球的推广,也使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缺失了传统医药的卫生统计信息。传统医药纳入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将改变这一格局。 张怀琼认为,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ICD—11的正式发布,有助于中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中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彰显中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兼容 保持中医独特性 不与体系相冲突 中医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需要中医药。2009年,基于全球范围内中医药越来越大的服务量和市场,世卫组织意识到,在ICD体系中应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由此提出在第十一次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 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建立在现代西医体系之上,如完全照搬运用在中医学领域,就难免削足适履。经反复权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难得机遇,一定要搭上这列国际化时代列车,决不能错过。在目录制订中,尽量保持中医的独特性,不与ICD体系框架发生冲突,以我为主,确保我国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有地位,维护中医药核心利益,让传统医学为世界人民造福。 2009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现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项目管理,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等领衔的项目审评专家团队36人,以及术语、信息、标准、分类等各技术领域专家组若干,整个项目参与的全国专家近百人遍布26个省。项目研究历时近10年,中国专家组创新地建立了“病、证内容模板和病证分类框架”。这一框架构建不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特点,符合中医传统医学病证内容,同时也兼顾了相关国家传统医学内容。据了解,传统医学章节共有具体疾病名150条、证候196条。 张怀琼透露,在确定首个入选ICD体系的传统医学时,我国的中医药曾面临其他传统医学的激烈竞争。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鉴于我国的方案最符合中医药临床和理论体系,得到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国专家的认可,并获得WHO的采纳,最终在竞争中胜出。此次通过的ICD第十一版传统医学部分内容,就是中国方案。 今年5月,项目组上海专家在上海选取所有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四所西医医院,用ICD第十一版传统医学章节病证编码体系与中医相关国标代码库比较测试。在中医类医院内,病证编码体系疾病分类匹配率为90.18%;证候匹配率为71.77%,相关数据佐证了病证分类框架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编者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也由最初的“吃饱”演变为“吃好”,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怎么吃才能在满足味蕾的情况下,又能吃出健康呢?人民健康网为“吃货们”量身定制了一档《吃货指南》栏目,让您成为一位健康“吃货”。 有“三高”,喝些谷物浓浆 很多人体检出了“三高”,除了缺乏运动外,贪图美味,追求高脂肪、重精粮、少粗粮的饮食习惯也是“三高”等症状高发的根本原因。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建议,多选粗粮做你的主食吧。 张晔指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应该吃250~400克的谷物,其中要有50~100克的杂粮、粗粮。但对于“三高”人群,这个量还要再加一些,可以占到主食的1/3至1/2。与细粮相比,粗粮供给的能量不高,但膳食纤维含量却要高很多,对脂肪的吸收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能够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从而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的发病风险。 因为粗粮做起来比较麻烦,算上泡煮的时间,差不多得需要两三个小时,张晔建议,喝谷物浓浆。将粗粮经过熬煮或打成浆,是非常健康的饮食方法。 张晔建议:谷物+豆类+坚果。比如冬天可选黑米、黑豆、黑芝麻,再加上核桃粉这种黑色组合,有补肾强身的作用,口感和营养都相当好。夏天可选择绿豆、薏米、百合、莲子、西米等。对于女孩则可以选择大米、红豆、红枣、枸杞,有补血安神的作用。脾胃不好的人群,则可以选择燕麦、小麦、花生、芝麻等组合,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效果。对于更年期女性,则可加些黄豆,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大部分人都喜欢把粗粮放在晚上吃,其实粗粮不易消化,晚饭吃得过饱,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张晔建议,谷物浓浆的形式,好带又方便食用,合理分配在一日三餐中就更好了。【详细】 血管老人就老,这些食物让血管变年轻 膳食纤维:控压调脂。膳食纤维,尤其是水溶性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充足的膳食纤维可降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健康成人每天应摄入膳食纤维25克,代表食物包括秋葵、豆角、金橘、苹果、梨等果蔬,带皮的大豆类(黄豆、青豆等)、杂豆类(扁豆、蚕豆、豌豆等)、全谷类(燕麦、大麦、小麦等)以及坚果类(大杏仁、核桃、花生等)都富含膳食纤维。 磷脂:防血管硬化。磷脂是脂蛋白的成分之一,而脂蛋白好比携带胆固醇的“小船”,可促进胆固醇合理转运与代谢,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正常人每天摄入6~8克磷脂比较合适,可一次或分次摄取。如果为了保健需要,可适当增加至15~25克。磷脂在蛋黄、大豆中含量丰富。另外,瘦肉、动物肝脏、葵花籽、亚麻籽、芝麻籽中也比较多。 维生素C:抗氧化。维生素C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有效清除各种自由基和活性氧,可防止血管中脂质过氧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维C含量比较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鲜果蔬,如蔬菜中的西兰花、菜花、大白菜等,水果中的山楂、鲜枣、猕猴桃等,都是“维C大户”,尤其是山楂、鲜枣、猕猴桃当属前三甲。七八个鲜枣大概就能满足每日维C的需要量。 钾:天然降压药。高钾膳食对于因钠摄入太多而导致的高血压有一定作用。钾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来降低血压,还能增加尿钠的排泄,从而起到降压作用,能降低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钾的推荐摄入量是3500毫克/天,最好的补钾来源有蔬菜,尤其是绿色叶菜、菌藻类和薯类,以及水果和豆类。每100克食物中含钾高于800毫克的食物有口蘑、木耳、黄豆、红豆、葡萄干、扇贝等。【详细】 咖啡光看不喝也提神 累了困了,喝一杯咖啡可以让你头脑清醒。而一项新研究发现,只需看到一些与咖啡有关的事物,你的大脑就能变得更专注。也就是说,你不用真的喝下咖啡,只是看着一杯咖啡就有提神效果。 该研究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萨姆·马格里奥领导开展,研究人员邀请了来自东西方各个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进行了四个独立的试验,每个试验最多有342名参试者。这些人完成了各种认知任务,如为一个虚构的咖啡品牌创建模拟营销活动,并让他们接受心率监测,报告自己的感觉。结果显示,接触咖啡相关暗示的参试者思维“更具体、更精确”,且感觉时间过得更快。 研究人员认为,喜欢喝咖啡的人在心理上会将其与“唤醒”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仅仅看到一个“咖啡因暗示”就足以激活大脑中控制警觉、清醒和专注程度的区域。【详细】 食用油这样吃更健康 油作为我们烹饪食物必不可少的辅助品,能为食物的色、香、味做很大贡献。如今,植物油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如橄榄油、茶籽油和小麦胚芽油等,使我们在挑选时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也有人称“橄榄油最健康、植物油会致癌、亚麻籽油营养最丰富……”,可见食用油的挑选也是有门道的,那么到底要怎么吃才会更健康呢? 根据脂肪酸类型和含量高低,我们大致可以将不同类别油脂分为下面四类,看清了再选择。 饱和脂肪酸型 猪油、牛油、奶油、黄油、椰子油、棕榈油等。这类油脂也富含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坏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不过饱和脂肪酸比较耐高温,适合油炸时使用。 单不饱和脂肪酸型 橄榄油、山茶油、茶叶籽油、牛油果油等。这类油脂的油酸含量较丰富。油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坏胆固醇)的水平,同时,还能够保证HDL-C(好胆固醇)的水平不变,甚至有所上升,所以相对比较健康,适合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食用。由于橄榄油不耐高温,不宜用来炒菜,如果是直接食用,一定要选择“初榨橄榄油”!因为精炼橄榄油是不可以直接食用的。相对而言,茶油更耐高温,能用于炒菜。 多不饱和脂肪酸型 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小麦胚芽油、亚麻籽、核桃油、深海鱼油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含有不饱和键,稳定性差,在加热和体内代谢过程中容易氧化形成自由基,因此食用也需限量。而且忌高温油炸,适合炖煮和炒菜,但亚麻籽油不能炒菜,最好是调凉菜,或者煮汤粥时滴几滴调味、调香。 均衡型 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与其他类型相比,这类油脂的饱和、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接近,比较均衡。花生油用来炒菜,可以增加食物香气,也不容易被高温氧化,是很多人烹饪的首选。芝麻油也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食用油,但不适合炒菜。 至于食用油怎么吃才更健康,建议上述不同类型的油轮换着吃,或者准备几种不同类型的油,根据烹饪方式选择合适的油。此外需要注意食用油的保质期一般只有半年左右,从打开盖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氧化酸败的过程。建议大家尽量购买小包装,最好3个月内用完,并且应当避光保存、远离灶台。无论使用什么油做菜,都要注意不要“冒油烟”,冒烟说明油的温度已经很高了,容易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也容易产生有致癌风险的物质。
编者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也由最初的“吃饱”演变为“吃好”,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怎么吃才能在满足味蕾的情况下,又能吃出健康呢?人民健康网为“吃货们”量身定制了一档《吃货指南》栏目,让您成为一位健康“吃货”。 春采百花熬作粥 随着季节和心情的变化煮不同的粥,虽然同样是一锅水半碗米,却可以因为辅料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味道。煮百花粥,大多都是亲手采集的新鲜花瓣,不过有些花不容易采,就只能去超市买干花瓣。如果是新鲜的花瓣,就晚一点放入锅里,可以保持花瓣的鲜香。如果是干花,就早一点放进去,给它足够的时间恢复娇媚的原貌。 清水芙蓉粥 材料:荷花末(鲜荷花瓣阴干后研细成末)25克、新鲜粳米100克。 做法:将粳米淘洗干净后加适量清水煮粥,粥熟后将荷花末加入,再煮2分钟放温后即可食用。 功效:清水芙蓉粥具有清暑热、美容养颜的功效。常食能改善面部油脂分泌旺盛、减轻痤疮,使面色红润、容光焕发。 天使爱茉莉 材料:干茉莉花3~5克、新鲜粳米100克。做法:清水煮粥至熟后放入干茉莉花,再煮10分钟即成。 功效:茉莉花粥清香味甜、十分爽口,茉莉花的香气可以上透头顶、下去小腹,解除胸中陈腐之气,不仅令人神清气爽,还能调理干燥的皮肤,防老抗衰。 人面桃花相映红 材料:鲜桃花瓣4克(干花2克)、新鲜粳米100克。 做法:粥煮好后放入桃花,再煮10分钟即成。功效:看着美丽的花瓣在雪白的米粥中翻滚,真有一种花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经常喝此粥,可以帮助调理因肝气不畅、血气不顺而导致的面色发暗、皮肤干燥。【详细】 喜提蔬菜界“爱马仕”?这种野菜成春日新宠 继“小龙虾自由”、“菜市场自由”、“车厘子自由”之后,这个春天,我们喜提“香椿自由”。不少人吹捧:菜场的小角落里出现的一捆捆细嫩嫣红的野菜,唯有家里有矿的人才敢鼓足勇气问上一句:这香椿头咋卖呀?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揭秘一下蔬菜界的新晋“奢侈品”——香椿。 营养均衡香椿芽 香椿被称为“树上蔬菜”,是香椿树的嫩芽。椿树通常清明前后开始萌芽,早春大量上市。香椿头因其品质不同,可分为青芽和红芽两种。青芽青绿色,质好香味浓,是供食用的重要品种;红芽红褐色,质粗、香味差。 香椿发的嫩芽可做成各种菜肴,其营养之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民间有“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的说法。吃过了香椿芽,香椿树长出来的香椿叶老了之后,也还是有用的,可以把香椿叶捋下来晒干,用来泡茶喝,充分利用其保健功能。 可以看到,香椿各种营养素比较全面均衡,在蔬菜中名列前茅。除了以上营养元素外,有一些研究还发现,香椿对于预防慢性疾病有所帮助,含有抑制多种致病菌,帮助抗肿瘤、降血脂和降血糖,以及相当丰富的多酚类抗氧化成分。 1、开胃健脾 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 2、抗衰老 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的作用,故有“助孕素”的美称。 3、清热利湿 香椿具有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辅助治疗肠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故民间有“常食香椿芽不染病”的说法。 4、可治蛔虫病 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可用治蛔虫病。 5、美容 香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润滑肌肤的作用,是保健美容的良好食品。 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香椿,但中医将香椿归为发物,食用易诱使痼疾复发,故慢性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比如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有眼疾的人、过敏体质和抵抗力差的人、胆结石患者和阴虚、燥热的患者。 选香椿看五点 1、闻味道,选清香的,清香的比较新鲜。 2、看颜色,红色多的比较嫩,香椿叶子变绿的比较老。 3、看长短,短的比长的更嫩,因为短的是新长出来的。 4、看粗细,刚长出来时杆粗,越长越细,细细的就老了。 5、还有要选叶子长的结实的,一碰就掉叶子的赶紧放弃!【详细】 春食蚕蛹有讲究 “春蚕到死丝方尽”。其实,蚕吐尽其绵绵细丝之后并没有死去,而是在“作茧自缚”中蜕变成了蚕蛹。蚕蛹虽小,但却是药食俱佳之品。 蚕蛹的营养非常丰富,据分析测定,每100克中,蛋白质含量为60克,属动物蛋白质,多为球蛋白和清蛋白,易于消化吸收,在人体利用率较高,含氨基酸达8种之多;脂肪含量为30%,脂肪中75%为不饱和脂肪酸,蚕蛹中微量元素也非常丰富,是高钙高镁的食物。含甘油、卵磷脂、甾醇类、酚类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激素等,有益于婴幼儿骨骼和大脑发育。蚕蛹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强化肝脏等功能。蚕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消炎和抗感染作用。它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消减人体多余胆固醇的作用。蚕蛹对机体糖、脂肪代谢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编者按: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要想益寿延年,养肾是第一位的。《内经》里说,年过四十,肾气自半,可见,40岁以上的人更需要学习养肾的常识。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今天与你聊聊养肾的话题,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肾为人的先天之本 养肾三字经需谨记 护好脚。肾经起始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袜子最好包住脚腕,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睡觉时,别把脚晾在外面,盖被一定要下过脚底,上超肩膀;不要将双脚正对着空调或电扇吹。足底有许多穴位,睡前按揉脚心的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的功效。 大便畅。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要做到大便通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多做运动。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能激发肾气,加速排便。 喝够水。水是生命之源,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饮水过少可能引起浊毒的滞留,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每天应至少喝8大杯开水(注意:不要以饮料代替),以冲淡尿液,预防结石等肾脏疾病。 睡好觉。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有着重要作用,睡能还精、养气、健脾益胃、坚骨强筋。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纵欲,以利于肾精的养护。 别憋尿。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上厕所。否则,憋尿过久会导致膀胱压力升高、膀胱压力反射紊乱和逼尿肌功能下降,或者影响输尿管—膀胱抗反流机制,导致尿液反流,容易诱发肾盂肾炎,甚至造成肾功能损害。 吞津液。我国古代养生之道特别重视唾液的价值,认为吞津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口腔中的唾液,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人的唾液含有多种有益物质,具有助消化、中和胃酸、抗菌、增强免疫等功能。平时多用舌尖舔动上颚,或者含个枣核都能生津。 按摩腰。腰部有很多穴位,如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穴、腰眼穴等,平时可经常按揉或叩击腰骶部,摩擦腰部两侧,活动腰臀部,每天早晚各一次,能温肾阳、利腰脊、通经络。平时散步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慎用药。是药三分毒,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顺铂、非甾体抗炎药、头孢菌素等,一些中草药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也可引起肾损害。使用药物时要提高警惕,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与方法、剂量、疗程。 多吃黑。中医学认为,黑色食物具有补益肾精、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黑色食物的颜色主要来自于其中的花青素,这种植物色素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此外,黑色食物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也比浅色食物要高。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莓、黑豆,多饮红茶,以达到补益肾气、延缓衰老的作用。吃黑色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千万不要过量食用,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反而影响健康。【详细】 年轻多动阳气旺 老来静养益肾脑 运动是最好的“健康处方”,可以强健心肺功能,锻炼反应和协调能力。但运动方式不可千篇一律,年轻人应多动,老年人则更应注重静养。 少年时阳气初生,到了青年时期阳气达到最旺盛、最有活力的状态,进入老年以后阳气活力减弱,这时它不再开拓,只要守住自己一生的“成绩”就行。所以,老年人阳气衰退,需要注意收藏,不宜大量过度释放能量。但现在的社会经常出现相反的情况,年轻人天天胡吃海塞,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是上网玩游戏,一坐几个小时不活动;老年人则迷恋各种动感的广场舞,一跳就是一两个小时。应该说,这两种生活习惯都不健康。 年轻人由于气血旺盛,需要有一定的运动量才能使旺盛的气血充分运化开。运动量不足,直接的后果就是气血不畅,天长日久会引起气滞血瘀。现在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和年轻人不注意运动锻炼有一定关系。相反,多运动的年轻人大多生机勃勃,使阳气得以生发。如果不运动,阳气就不能充分打开,整个人的状态也会萎靡不振,也就无法为年老时阳气的守成打好基础,从而连累年老时的身体状况。 进入老年以后,由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人体的阴阳气血会主动收敛潜藏,以肾精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从事剧烈运动,就很容易扰动精神气血,相当于调用自己的精气来弥补运动消耗。而肾精有一定的储备量,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损耗,反而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状态,但长久来看肯定是有害的,等肾精的储备严重不足时,人就会突然出现体质下降等问题。因此,老年人适合静养,从而使得五脏安和,五脏的精气进一步汇合成肾精。肾精充足,老年人的体力和反应能力就会有较好的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静养绝不等于完全静止不动。很多老年人气血不足,容易变懒,习惯天天躺着或者坐着,这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静养的正确含义应该是,避免剧烈的运动和精神波动,代之以舒缓流畅的运动,保持精神安逸。我国传统的内家拳术都符合这个要求,可以涉猎一下。另外,饭后悠闲地散步也是很好的方式。总之,目的就是要使精神安定下来,保持气血流畅,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详细】 老忘事?可能是肾脏撑不住了 爱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经常无精打采……出现以上情况,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压力太大、脑子太累了或是没休息好。其实,这些表现也可能与“肾虚”有关。专家提醒你,可别怠慢了肾脏,它可是你的“生命之源”。 《黄帝内经》记载:“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意思是说,肾是藏精的,精是生髓的。 中医认为,髓又分为骨髓、脊髓、脑髓三部分。其中,骨髓藏于全身骨骼之中,起到营养骨头的作用,最终汇聚到脊髓;同时,脊髓又和脑髓相通,皆由肾精所化生。 也就是说,大脑的营养来源于肾精。因此,肾功能的好坏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 另外,《医学心悟》中也有“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之说,也说明了肾之精气盛衰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 正是由于肾与大脑间的微妙关系,我们才可以通过养肾来益脑。 如果肾气健旺、肾精充足,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 若肾精亏少,脑髓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头晕、健忘、思维迟钝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认知障碍。 养肾,从6点下手 既然肾和我们的大脑关系密切,那要想记忆力好、思维敏捷,养好肾很关键。赵文景建议,日常生活中养肾,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食疗有侧重 肾阴虚的人应以“清补”为主,如瘦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桑葚、山药、海蜇等。尽量少吃辛辣的、性偏温热的食物。 肾阳虚的人则吃些羊肉、鹿肉、韭菜等温肾壮阳的食物。 2、生活方式要健康 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不熬夜,戒烟忌酒,适量饮水等要素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养肾过程中,适量的运动尤其不可或缺。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都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肢体的功能活动由肝肾支配,适当进行肢体运动,有助于激活肝肾的阳气,养筋健骨,通脉活络,增强抵抗力,达到强身健肾的目的。 3、药膳方 百合莲子羹:鲜百合30克、莲子30克、枸杞子15克,冰糖少许,文火慢炖至熟烂,有补肾养阴,养心安神的作用。 六子补肾汤:韭菜子、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5克,加入清水,一起入锅煎煮后取汁温服,每日一剂,具有补肾固摄的功效。 桑葚茶:桑葚15克、乌梅9克、冰糖少量,清水煎煮,取汤饮用,可养阴、生津、止渴。 4、护肾常用药 目前,强肾健体的中药分为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两类,其中常用的滋补肾阴药有熟地、山药、石斛、枸杞子、龟甲等;温补肾阳的有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核桃仁等。 此外,在临床上,中成药也有很多,其中常用于滋补肾阴的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温补肾阳的有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等。 5、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有很多穴位,如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穴、腰眼穴等。 平时可经常按揉或叩击腰骶部,摩擦腰部两侧,活动腰臀部,每天早晚各一次,能温肾阳、利腰脊、通经络。平时散步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该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共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十一章,其中多个章节提及中医药工作。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章中,规划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一章中,规划提出塑造健康湾区,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规划明确,要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探索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为园区内的企业新药研发、审批等提供指导。 规划还提出,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航运、中医药等多个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5G和移动互联网、现代中药等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领导下,中医药积极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建设健康大湾区、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3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亲自见证了这一协议的签署。同年4月19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在横琴新区正式奠基,成为粤澳合作产业园区的首个落地项目。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第一站就到了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8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其中提到“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主动作为,召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专责小组;建立现代南药资源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召开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发展大会,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目前,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和新药创制项目合作已取得重要进展。(记者黄 蓓)
肝脏作为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如果它的运作出现了问题,那么给机体的健康和人们正常的生活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肝脏是没有痛觉的,除非病情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不然肝脏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 因此,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究竟怎样才能通过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来看出肝脏的问题呢?其实一般情况,一个人的肝脏的好坏,往往可以通过手指和眼睛来看出端倪。 手指出现这5大症状说明肝不好! 肝不好在手指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指甲上。中医认为肝,其华在爪,也就是人的指甲。就正常人来说,其指甲往往较为平滑。而当一个人肝不好的时候,那么其指甲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症状一:指甲断裂 指甲变得比较脆,容易断裂的话,那说明肝血不足,筋失所养。 症状二:指甲发白 指甲发白指的是指甲的中间呈现出白色,而指甲的边缘为黑色,这种症状或预示肝硬化。 症状三:指甲发硬 指甲具有一定的硬度,但是如果发现指甲过硬,修改指甲时感到非常费力,那就说明肝火旺。 症状四:指甲发红 正常的指甲看起来十分红润,但颜色太过红艳的指甲则说明肝火旺盛,且肝火停留在体内难以消散。 症状五:指甲发紫 很多人以为指甲发紫是由于身体受寒,但其实指甲发紫主要与肝气不舒有关,又或者与肝血阻滞,气血循环不畅有关。 眼睛出现四大症状说明肝不好 眼睛与肝脏的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肝血的供养,那么眼睛就可能会看不到东西。如果肝血不足,眼睛就会出现干涩、发红等症状,甚至是视力减退。那除此之外,眼睛出现哪些症状说明肝不好呢? 1.眼睛酸涩 眼睛酸涩是因为没有得到肝阴的滋养,换句话说就是肝血不足。 2.眼睛发红 眼睛发红与肝火旺盛有关,如果是一些肝火特别旺盛的小孩,他们还可能会产生眼屎。 3.眼睛怕光 人们以为怕光、流泪是某些眼疾的征兆,其实不然。出现怕光和流泪等症状,也可能是肝血虚或肝肾不足。 4.白睛发黄 如果出现白睛发黄的情况,多半说明体内胆红素升高,这种症状以黄疸型肝炎或者淤胆型肝炎较为常见。 一旦指甲和眼睛出现了上述症状,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不管是肝火旺盛还是其他肝病,尽快到医院去进行肝功能的检查,才能真正地养肝护肝。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如果平日里不好好保养,不但会伤害到肝脏本身,还会引发出其他类疾病,比如气血紊乱、高血压高血脂、消化不良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养肝就更为重要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保护我们的肝脏呢?下面就教大家几种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护肝的方法吧。 按摩穴位护肝法 穴位法一:按摩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指甲的根部外侧。找到大敦穴位后,请光脚盘腿坐好,用双手的拇指,分别按摩相反方向脚部的大敦穴(即左手按摩右脚的大敦穴,右手按摩左脚的大敦穴),并且按摩方向10次一换,也就是顺时针按摩10圈,再逆时针按摩10圈。 穴位法二:按摩双肋法 将双手放在腋下,平行地面像胸部中央推进,直至双手相碰,再回到原位重新进行操作。 穴位法三:按摩三阴交穴法 三阴交穴的位置大体在脚踝内侧上方三寸左右。与按摩大敦穴位的方法大径相同,盘腿坐好后,用左手的拇指去按摩右脚的三阴交穴,顺时针10圈,逆时针10圈,然后再用右手的拇指去按摩左脚的三阴交穴,顺逆时针各10圈。 穴位法四:按摩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处,两个跖骨之间的连接凹陷处。所有的按摩穴位规律大体相同,太冲穴的按摩方法也是用双手分别按摩相反方向的脚步穴位。但是与上诉穴位按摩法不同的是,按摩太冲穴需要采用按压的方式,不需要左右旋转,并且次数由上面的10圈变成20次一换手。 穴位法五:按摩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间隙上。按摩方法为按压式,用拇指直接去按压行间穴,按压5秒左右至有酸痛感后,休息5秒,再进行按压,反复操作10-20次左右。 穴位法六:按摩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由于肝俞穴位于人的背部,所以按摩肝俞穴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而肝俞穴最佳的按摩方式则是针灸,可平常人很难掌握针灸的要领,所以还是到正规的针灸医院进行按摩比较好。 额外补充 上诉几种按摩穴位护肝法,是可以连成一组进行的。如果将几种方法连在一起按摩的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哦。坚持按摩再配合着健康的生活规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肝脏。
编者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什么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预防身体的疾病?这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健康网推出《金台养生园》栏目,每周为您盘点最养生的生活方式,带您走进健康园地。 “五谷为养”可增寿防病 不吃主食减肥最易反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博士基于她多年来对营养食谱的研究,一直都推荐人们用全谷杂豆来部分替代精米白面。她建议,在猪年新春之际应送给自己一份健康礼物——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吃50~150克全谷杂豆。 范志红表示,因为我研究营养食谱多年,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全谷杂豆,仅仅靠蔬菜水果,一天的膳食纤维根本没法凑够数。 比如说,燕麦和大麦是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的好来源,而红小豆、绿豆、芸豆等淀粉豆类,别看煮出来面面沙沙的,其实特别富含不溶性膳食纤维。 我也力图用营养食谱来证明,每天吃至少90克全谷杂豆并不难。很多人恐惧全谷杂粮的理由,是它们“不好煮”“坚硬伤胃”,但在烹调电器十分发达的时代,只需把质地紧密的豆子放在冰箱里泡一天,再加上一个电压力锅,就能轻松搞定各种杂粮。 不过我相信,对防病和长寿起到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全谷杂豆中的膳食纤维,以及其中的优质碳水化合物,还在于其中伴随存在的各种营养保健成分。吃全谷杂豆,和吃同样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大米白面相比,能得到几倍到十几倍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钾、镁、铁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植物化学物。 《柳叶刀》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也证明,全谷杂豆的防病和长寿作用,和血糖指数值的关系并不那么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糖尿病,完全可以放心把杂粮豆子烹调得柔软顺口,即便被煮软,即便打成糊糊,好消化了,大部分健康好处仍然在,只要吃到足够的全谷杂豆,就会有所裨益。【详细】 十个习惯让心脏更健康 改善饮食和加强锻炼是公认有效的护心法。但美国近期报道称,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吃动之外,还有很多小方法可以起到保护心脏健康的作用。 1.拥抱。研究表明,与爱人相依偎能使自身释放一种有助降低血压、释放压力的激素,催产素。 2.大笑。大笑能刺激血管扩张,最大幅度可达22%,进而增强血液流动,降低血压。 3.食用巧克力。可可豆中富含的抗氧化物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帮助身体抵御外来伤害。 4.养宠物。数据显示,饲养宠物的人血压相对较低,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低于不饲养宠物的人。这可能是因为养宠物的人比不养宠物的人锻炼时间更多。 5.每周吃一天素。少吃肉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适当素食可以降低32%的心脏病风险,建议每周至少有一天吃素。 6.站立。无论工作还是休息,我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坐着,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散散步,和同事聊聊天,或者每隔几个小时在附近转一转,都可以改善心脏健康。 7.保持适度睡眠时间。每晚需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研究表明,睡得太少会令心脏病风险增加48%,而睡得太多也会令患病几率增加38%。 8.咖啡因。每天喝1~3杯黑咖啡有助于稳定心率。 9.远离噪杂的公路。研究表明,在高速公路上,你接触到的噪音每增加10分贝,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就会上升12%。 10.结婚。调查发现,已婚人士的心脏相对单身者更为健康。对女性来说,持续10年的稳定婚姻可以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3%。【详细】 爱出门才能更长寿 不少人上了年纪,体力、精力、活动能力大不如前,整天在家待着。《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刊登新研究显示,老人不爱出门,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而每天出门的老人死亡风险低,寿命更长。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心血管、中枢神经等功能逐渐衰退。经常到户外进行适当运动,一是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大能量消耗,改善脂肪代谢,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二是步行时下肢支持体重,上下肢骨关节、肌肉与身体其他部位协调配合,能加强心肌收缩,对改善心肺功能、延缓下肢关节退行性病变有积极作用;三是到户外可以增加紫外线照射时间,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预防或推迟骨质疏松症发生。另外,老人常出门可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通过交际行为保持社会功能,缓解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