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要想益寿延年,养肾是第一位的。《内经》里说,年过四十,肾气自半,可见,40岁以上的人更需要学习养肾的常识。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今天与你聊聊养肾的话题,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肾为人的先天之本 养肾三字经需谨记 护好脚。肾经起始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要特别注意足部保暖。袜子最好包住脚腕,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睡觉时,别把脚晾在外面,盖被一定要下过脚底,上超肩膀;不要将双脚正对着空调或电扇吹。足底有许多穴位,睡前按揉脚心的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的功效。 大便畅。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要做到大便通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多做运动。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能激发肾气,加速排便。 喝够水。水是生命之源,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饮水过少可能引起浊毒的滞留,加重肾脏负担,所以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每天应至少喝8大杯开水(注意:不要以饮料代替),以冲淡尿液,预防结石等肾脏疾病。 睡好觉。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有着重要作用,睡能还精、养气、健脾益胃、坚骨强筋。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不纵欲,以利于肾精的养护。 别憋尿。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上厕所。否则,憋尿过久会导致膀胱压力升高、膀胱压力反射紊乱和逼尿肌功能下降,或者影响输尿管—膀胱抗反流机制,导致尿液反流,容易诱发肾盂肾炎,甚至造成肾功能损害。 吞津液。我国古代养生之道特别重视唾液的价值,认为吞津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口腔中的唾液,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人的唾液含有多种有益物质,具有助消化、中和胃酸、抗菌、增强免疫等功能。平时多用舌尖舔动上颚,或者含个枣核都能生津。 按摩腰。腰部有很多穴位,如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穴、腰眼穴等,平时可经常按揉或叩击腰骶部,摩擦腰部两侧,活动腰臀部,每天早晚各一次,能温肾阳、利腰脊、通经络。平时散步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慎用药。是药三分毒,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造影剂、重金属、顺铂、非甾体抗炎药、头孢菌素等,一些中草药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也可引起肾损害。使用药物时要提高警惕,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与方法、剂量、疗程。 多吃黑。中医学认为,黑色食物具有补益肾精、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黑色食物的颜色主要来自于其中的花青素,这种植物色素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的风险。此外,黑色食物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也比浅色食物要高。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莓、黑豆,多饮红茶,以达到补益肾气、延缓衰老的作用。吃黑色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千万不要过量食用,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反而影响健康。【详细】 年轻多动阳气旺 老来静养益肾脑 运动是最好的“健康处方”,可以强健心肺功能,锻炼反应和协调能力。但运动方式不可千篇一律,年轻人应多动,老年人则更应注重静养。 少年时阳气初生,到了青年时期阳气达到最旺盛、最有活力的状态,进入老年以后阳气活力减弱,这时它不再开拓,只要守住自己一生的“成绩”就行。所以,老年人阳气衰退,需要注意收藏,不宜大量过度释放能量。但现在的社会经常出现相反的情况,年轻人天天胡吃海塞,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是上网玩游戏,一坐几个小时不活动;老年人则迷恋各种动感的广场舞,一跳就是一两个小时。应该说,这两种生活习惯都不健康。 年轻人由于气血旺盛,需要有一定的运动量才能使旺盛的气血充分运化开。运动量不足,直接的后果就是气血不畅,天长日久会引起气滞血瘀。现在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和年轻人不注意运动锻炼有一定关系。相反,多运动的年轻人大多生机勃勃,使阳气得以生发。如果不运动,阳气就不能充分打开,整个人的状态也会萎靡不振,也就无法为年老时阳气的守成打好基础,从而连累年老时的身体状况。 进入老年以后,由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人体的阴阳气血会主动收敛潜藏,以肾精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从事剧烈运动,就很容易扰动精神气血,相当于调用自己的精气来弥补运动消耗。而肾精有一定的储备量,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损耗,反而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状态,但长久来看肯定是有害的,等肾精的储备严重不足时,人就会突然出现体质下降等问题。因此,老年人适合静养,从而使得五脏安和,五脏的精气进一步汇合成肾精。肾精充足,老年人的体力和反应能力就会有较好的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静养绝不等于完全静止不动。很多老年人气血不足,容易变懒,习惯天天躺着或者坐着,这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静养的正确含义应该是,避免剧烈的运动和精神波动,代之以舒缓流畅的运动,保持精神安逸。我国传统的内家拳术都符合这个要求,可以涉猎一下。另外,饭后悠闲地散步也是很好的方式。总之,目的就是要使精神安定下来,保持气血流畅,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详细】 老忘事?可能是肾脏撑不住了 爱忘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经常无精打采……出现以上情况,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是压力太大、脑子太累了或是没休息好。其实,这些表现也可能与“肾虚”有关。专家提醒你,可别怠慢了肾脏,它可是你的“生命之源”。 《黄帝内经》记载:“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意思是说,肾是藏精的,精是生髓的。 中医认为,髓又分为骨髓、脊髓、脑髓三部分。其中,骨髓藏于全身骨骼之中,起到营养骨头的作用,最终汇聚到脊髓;同时,脊髓又和脑髓相通,皆由肾精所化生。 也就是说,大脑的营养来源于肾精。因此,肾功能的好坏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 另外,《医学心悟》中也有“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之说,也说明了肾之精气盛衰对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 正是由于肾与大脑间的微妙关系,我们才可以通过养肾来益脑。 如果肾气健旺、肾精充足,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 若肾精亏少,脑髓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头晕、健忘、思维迟钝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认知障碍。 养肾,从6点下手 既然肾和我们的大脑关系密切,那要想记忆力好、思维敏捷,养好肾很关键。赵文景建议,日常生活中养肾,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食疗有侧重 肾阴虚的人应以“清补”为主,如瘦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桑葚、山药、海蜇等。尽量少吃辛辣的、性偏温热的食物。 肾阳虚的人则吃些羊肉、鹿肉、韭菜等温肾壮阳的食物。 2、生活方式要健康 控制体重,作息规律,不熬夜,戒烟忌酒,适量饮水等要素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养肾过程中,适量的运动尤其不可或缺。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都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肢体的功能活动由肝肾支配,适当进行肢体运动,有助于激活肝肾的阳气,养筋健骨,通脉活络,增强抵抗力,达到强身健肾的目的。 3、药膳方 百合莲子羹:鲜百合30克、莲子30克、枸杞子15克,冰糖少许,文火慢炖至熟烂,有补肾养阴,养心安神的作用。 六子补肾汤:韭菜子、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15克,加入清水,一起入锅煎煮后取汁温服,每日一剂,具有补肾固摄的功效。 桑葚茶:桑葚15克、乌梅9克、冰糖少量,清水煎煮,取汤饮用,可养阴、生津、止渴。 4、护肾常用药 目前,强肾健体的中药分为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两类,其中常用的滋补肾阴药有熟地、山药、石斛、枸杞子、龟甲等;温补肾阳的有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核桃仁等。 此外,在临床上,中成药也有很多,其中常用于滋补肾阴的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温补肾阳的有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等。 5、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有很多穴位,如命门穴、肾俞穴、腰阳关穴、腰眼穴等。 平时可经常按揉或叩击腰骶部,摩擦腰部两侧,活动腰臀部,每天早晚各一次,能温肾阳、利腰脊、通经络。平时散步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最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贾建平团队,在国际痴呆领域顶级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认知训练可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并揭示神经可塑性是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内在机制。该研究成果为临床上开展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引起认知障碍的第二大病因,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由贾建平牵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目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超过2000万,其中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位列第一,比例高达42%,但目前仍无获批的有效治疗药物。 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认知训练近年来在痴呆预防和早期干预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是国际学术热点。2016年,贾建平团队牵头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将入组的60名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训练干预组及活性对照组。干预组连续7周进行每周5天、每天30分钟的认知训练,对照组接受同等时间固定难度的简单计算机操作任务。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从平均21.87升高到25.22分,对照组从21.23分下降到21.15分。进一步采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分析发现,干预组患者脑默认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间的连接显著增强,提示神经可塑性是认知训练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内在机制。 据悉,这是国际上首个针对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认知训练干预进行的研究。此次研究所采用的认知训练系统由研究团队开发。(记者王潇雨 特约记者王蕾)
酸、麻、胀、痛是人体常见的几种不适症状。中医认为,它们的出现与人体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气与血的合称。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新陈代谢,维系生命进程。如果气运动停止,意味着生命终止。血循脉而流于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为脏腑、经络、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是人体活动的根本保证。人体任何部位缺少血液供养,都会影响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严重缺血还会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二者相互作用。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化生的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一旦气血不畅就会出现酸、麻、胀、痛等不适症状,其调理方法各不相同。 酸,气血相对不足所致。比如长时间坐着办公的白领一族,经常感觉肩膀、腰背酸,这是因为久坐令气血流通不畅导致的,这类人可以通过热敷、按摩、多运动等方式加速血液循环缓解不适。还有的人平时运动较少,突然剧烈运动就容易肌肉发酸。这是因为运动时消耗气血比较集中,造成短时间内气血不足所致。运动有益健康,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暴饮暴食”,否则身体会“吃不消”。 麻,气通而血不通。有些人生气后手脚末梢会发麻,中医认为这是气的运行速度超过了血液,导致多气少血所致。另外,不少颈椎病患者经常感觉手麻,这是由于颈椎压迫,导致血液不畅通所致。对于经常感觉身体发麻的人,要学会调节心情,不过喜过悲,多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 胀,气不能正常循环。《素问·举痛论》中记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如果气郁结阻滞在腹部,脾胃运化就会无力,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要避免胀,建议脾气比较急躁、容易焦虑的人,遇事不要慌乱,沉下心来,感到胀时多深呼吸或朝一个方向按揉腹部。
秋梨膏作为秋季特有的药膳,似乎是治疗咳嗽的不二之选,一些商家特制的秋梨膏更是添加了具有清肺止咳疗效的川贝、枇杷等,使得秋梨膏具有更好的止咳化痰的疗效。 但是事实上,秋梨膏并不适合所有的咳嗽患者,更不是健康人可以用来做秋季保健的药膳。 秋季燥邪当令,中医讲“燥邪伤肺”,燥邪从口鼻侵于肺,最易耗伤肺阴。秋梨膏所含成分多为润燥护阴之品,比如秋梨、麦冬、川贝等,因此对于阴虚肺热之燥咳特别有效,简单来说就是觉得干,比如有口干、咽干、口渴这些表现时最适合用,而风寒咳、痰饮咳、肝火咳等,此时吃秋梨膏不仅效果不佳,有时还会雪上加霜。 如果你细心一点,还会发现市面上的秋梨膏,配方也不尽相同。应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秋梨膏,也有诀窍。 比如肺燥津伤者,症状为干咳、痰少或黏、口干咽干鼻干,或有声音嘶哑,午后潮热等阴伤的表现。可以选择含有川贝母(粉)、罗汉果、制枇杷叶、生地、沙参、麦冬、白茅根等润肺中药的秋梨膏。 痰热蕴肺者,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痰多色黄、口干而黏、口渴等,则可以选择含有浙贝母、枇杷叶、陈皮、茯苓等清热化痰中药的款式。 秋梨膏自己在家制作较为繁琐费时,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款简单的调理燥咳的药膳——川贝炖雪梨。 雪花梨1个,洗净去皮,挖去梨核,川贝粉3克,冰糖10克(糖尿病患者不放冰糖),置于梨中,盖上雪梨蒂,将梨放置碗中,加入适量水(不超过梨口),炖煮半小时左右,放温后,食用梨与碗中之汤汁。一日可服用1~2次。 川贝具有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因此川贝炖雪梨对于干咳少痰、咽干口干鼻干等燥热伤肺咳嗽,以及咳嗽痰黄之痰热咳嗽均有一定的效果。 此方法与秋梨膏相比,制作简单,含糖量相对较少,糖尿病患者也可食用。风寒咳嗽患者不建议食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董笑)
生活工作压力大,不少人经常有情绪压抑、失眠多梦、消化不良、腰膝酸软等问题。中医从人体经络角度分析,我们的体内藏着五扇“门”,守住它们可以解决不少健康问题。 心之门:郄(xì)门穴。郄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对应了人体的心之门,位于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ráo)侧腕屈肌腱之间,大致相当于腕横纹和肘横纹中点,两条肌腱中间。郄是空隙的意思,门就是门户,在人体气血深藏的地方,郄门穴是与外界连通的唯一地方。通过刺激郄门穴,可以把体内的精气调动起来,达到养生治病目的。临床选此穴,主治胸痛、胸膜炎、神经衰弱、心悸、心动过速、心绞痛等病证。郄门穴不仅有养心护心功效,还有预警作用,如果按揉这里出现强烈不适感,提示可能心血管功能出了问题。日常可每天按揉郄门穴5分钟左右,一天2次。 风之门:风门穴。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点,左右各2厘米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为风邪出入的门户,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风邪入体,最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所以秋冬季节可以多按揉风门穴。按摩该穴时深呼吸,气止时用食指强力按压穴位,缓缓呼气,由于风门穴所在部位肌肉较多较厚,按揉时力度要大一点。 肝之门:期门穴。期门穴位于胸部,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4寸处,是肝经的最后一穴,气血至此,恰好走完一个周期。临床选此穴,可治疗胸胁胀满疼痛、呕吐、腹胀和饥不欲食等病证。日常保健可在期门穴上,以两手掌做轻柔缓和摩擦,每次3~5分钟,以达到排忧解郁的功效。 肾之门:命门穴。命门穴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它是人体自带的“肾气丸”,本穴外输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通不息的作用。按揉命门穴,有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延缓衰老和疏通督脉等作用,主治腰膝酸软、尿频和头晕耳鸣等病证。日常保健可用左右两手掌心,顺着脊柱两侧膀胱经下行,沿命门穴上20厘米处直到命门穴,再用手掌推擦该穴,以感觉微微温热发胀为宜,每晚临睡前按摩1次。 睡眠之门:神门穴。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揉该穴有镇静安神、舒缓神经的作用,主治心烦、惊悸、健忘和晕车等病证。它还是人体自带的“安眠药”,专治压力大导致的失眠。日常保健可通过掐、揉、点按等方式按摩神门穴,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力度由轻到重,每次3分钟即可,此方法最适合在晚间睡前操作。▲
王世东,北京人,1973年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5月12日,艳阳高照,地坛公园里一片热闹景象。和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北京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世东坐在一个巨大的遮阳伞下,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义诊。当天是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与他一起做义诊的,还有100多位名中医以及义工。王世东身穿白大褂,给病人把脉、问诊、指导用药。一位阿姨走来,一眼认出王大夫,她去年找王世东看病,一年后已经好转,今天特意趁着义诊的机会跟王世东表示感谢。 一则报道,触动从医志向 王世东出生在北京市丰台区西南部的云岗街。小时候他喜欢读报,《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引起了王世东的注意:云岗街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母亲患了尿毒症,持续的透析很快就拖垮了整个家,年幼的儿子不得不过早地背负全家的重担。王世东平生第一次认识到,这个病对家庭的影响竟然这么大。他心想,如果将来学医,应该选跟这个病相关的专业。 真正促使王世东踏上从医路,是老师的推荐,因为肾病内分泌被认为前景好、工作稳定。选择专业后,王世东成为了后来的国医大师吕仁和的徒弟。30年过去了,王世东从每天跟在吕老师身后追问问题的学徒,变成吕老师的朋友和亲人。不仅担负起照顾他的职责,还是他的主治大夫。吕老师患有脑梗,虽然没有后遗症,但会头晕、耳聋。让王世东无奈的是,每次给他输液,他都打着吊瓶跑去出门诊,因为“这么多外地病人,来一趟不容易”。 不忘师恩,传承人文关怀 评国医大师期间,王世东给老师写材料,发现吕老师写了遗体捐献书,“愿意把遗体捐献给学校用于教学”。吕仁和的老师祝谌予的遗体,也已经捐献给相关机构。这些在医学路上奉献一生的人,身后仍不忘给医学做最后一次贡献。 王世东坦言,从医的确有风险,医患矛盾、诊疗失误让许多向往“围城”的年轻人望而却步。然而,大师的言传身教,成了王世东医学路上一路走下去的精神动力。在中医技术、学术之外,岗位责任感、医患中的人文关怀是最重要的师承。他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够拜在名师门下。他常跟患者说:“如果有一天,疾病使我们联系在一起,我希望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倾诉、讨论病情,像家人一样团结并坚强地与疾病抗争!” 面对风险,有勇气和爱心 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非典在当时如同瘟疫,是致命疾病,且传染速度快,波及面广,恐惧气氛笼罩全城。东直门医院是北京的三大重灾区之一,医院封闭隔离,病人向外疏散。为了预防感染,所有医院停止接收病人,但医护工作者需坚守岗位。看着一个个牺牲的同行,大家个个草木皆兵。王世东却无所畏惧。有一天他发烧了,大家立即警惕起来,和他保持距离。科主任以工作辛苦为由,让他回家休息。他不服气,拍了个胸片,发现只是呼吸道感染。休息三天,烧退了之后,又拍个片子,发现没问题,下午就带着片子赶回医院。 非典期间,王世东所在的肾病内分泌科顶着感染风险,接收了8个病人。这些尿毒症病人停止透析,就会危及生命。王世东为病人透析、排毒、给药,陪病人一起走过了这道生死线。透析病人老人多,一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爷爷,情绪烦躁,一气之下把透析管子拔了,流了满床血。大静脉直通心脏,只能压迫止血,不能有丝毫懈怠。王世东把纱布放在颈脉上,用手压着,持续了将近一小时,终于转危为安。 和王世东一起抗击非典的,还有同科室的肖大夫。同甘共苦之后,他们收获了“革命感情”。说到这里,王世东无限感慨,“非典给我们的体会就是,风险来的时候,第一要有勇气,第二要有爱心。” 曾经一位姓彭的小伙子,因交不起医药费,欠费逃跑了。半天后,王世东接到电话,说有个病人在北京西站晕倒了。王世东表示,“这是我们医院的病人,我们还管。”病人被送回后,眼神散乱,手来回抓,无助的眼神看着王世东,说“王大夫,救救我!”随后,全院2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了一场大营救,直到次日凌晨,病人还是死了。“我们努力想办法,但希望患者及时就医,到专科大夫这接受专业治疗”。
以浊毒理论名世的李佃贵教授,今年68岁,不仅是最年轻的国医大师,同时也是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他行医50余载,从公社卫生所基层中医做起,在脾胃病领域不断凿深掘进,以中医病因学理论为基础,探究总结浊毒发病机理,创新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形成了浊毒理论,并以此指导养生保健。 日常生活中,李教授戒烟限酒,心态平和,常喝藿香佩兰决明子茶,化浊解毒。对于长寿,他提倡“应体质而化浊毒,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做到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以平为期,并强调8个字“化浊解毒、静神动形”。 化浊解毒。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偶尔吃的鸡鸭鱼肉已成为百姓的日常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西式快餐被国人奉为美味佳肴,强食过饮非常普遍。加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经常处于压抑、忧愁、焦虑等状态下,日久“神劳”,超过生理活动调节范围,可能使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不化,浊毒内蕴,引发疾病,这些都是产生浊毒的原因。而健康的关键就是要把浊毒消灭掉。 李教授常喝藿香佩兰决明子茶来化浊解毒,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二药结为对药;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三药合用,可起到化浊解毒,引毒从大肠出。 静神动形。李教授每日坚持动脑,不断学习,勤于著书,笔耕不辍,每日出诊、读书、看报,关心国家事、医院事、学生事,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理得充实、饱满、健康、快乐。 李教授说:“到我们这个岁数,要有老骥精神,勤于临床、勤于教育、勤于锻炼,这是动形。也要心静,少欲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除名利,息喜怒,除声色,绝滋味,安神虑,这是静神。” 动形则强调适度,不宜过劳,持之以恒,以意领气,以气动形。快走散步是最安全的有氧运动之一,更是老人动形的明智选择。走慢了不管用,运动必须达到有效心率,但又不能过快,容易伤关节。李教授坚持每晚快走散步,如果天气不好,会在室内走路锻炼,六七十岁的人保证运动后心率在100次左右即可。坚持每晚睡7小时,中午午休1小时,从不熬夜。(胡珍)
据新华社兰州10月13日电(记者梁强、梁军)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11日至14日在甘肃陇西县举行。本届博览会主题为“传承创新,合作共赢”,来自10个国际机构、12个省级代表团、200多家中医药企业共计3000多名嘉宾参与。活动由开幕式暨主题论坛、产业招商大会、专题论坛、交易采购大会、实地考察等组成。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斌指出,201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希望甘肃加强交流,深化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释放中医药产业潜力和活力。 国内外嘉宾协商一致通过并发表了《陇西宣言》。与会各方表示,愿意努力将传统医学作为重要资源融入本国卫生保健体系,推动鼓励传统医学教育实践、治疗手段及执业人员培训,制定传统医学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传统医学的交流合作。 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国际高级培训班是科技部发起并资助的国际培训项目。项目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副主任赵静告诉记者,这一培训旨在与世界西医专业人员分享中医药在科学技术、临床与研究及基础与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世界各国传播中医药,整合东西方医学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在波兰,里比奇卡接触过针灸、太极、气功,但第一次接触中草药却是在去年的第一届培训班上。那时她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中医里中草药的使用才是最广泛的!今年,这位“毕业生”再来中国时已是“雄心勃勃”:要努力让中医药在她的大学、进而在波兰的卫生健康体系中得到推广应用。 和里比奇卡一样,参训的各国学员是在心脏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儿科等不同领域工作的西医医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热爱中医药。 来自伊拉克的加辛·巴尔瓦里曾在怀孕期间接触到疗效神奇的针灸,逐渐萌生了学习中医药的念头。“能来中国学习原汁原味的中医药,我真的很幸运。”巴尔瓦里说,由于本国条件有限,伊拉克人为了学习中医,只好“转战”邻国,学成后再回国从事中医。 早在2000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就开设了第一个中医中心。由于连年战乱,经济遭受重创,缺医少药的伊拉克卫生部门将目光投向了中医治疗。如今,在巴格达和其他省份已经陆续建立了许多新的中医中心。 “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这正适合很多支付不起西医治疗昂贵费用的伊拉克人。”巴尔瓦里说。 在去年的培训班上,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夫人欧根尼娅·贝洛娃了解到中医药研究最新进展,发现中医药不只是“望闻问切”,也有很多现代技术手段,她很是惊讶。如今,不光学习中医,曾是一名私人诊所西医医生的贝洛娃已经开始向自己的病人介绍中医药疗法,还尝试在外交层面推广中医药。 “中医可以调节人的整体状态,对于健康至关重要。”贝洛娃告诉记者,在欧洲,越来越多人倾向于选择整体治疗或替代治疗,这对中医走向世界来说是一个重要契机。 中医药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已同40余个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100多个会员国家认可使用针灸,其中18个将其纳入医保体系。 为了推动中医药在本国的发展,赵静老师培训班的这些“中医粉”们也是一点儿都没闲着。去年培训班里的几名巴西学员回国后立即筹备申请国家认可的中医相关学历教育,在他们推动下,推拿高等学历课程、针灸本科课程通过审批,被纳入巴西高等教育体系。而里比奇卡回国后同赵静等中方医生共同努力,促成雅盖隆大学同中方在中医药教学、临床与科研领域的进一步密切交流。 “具备行医资格和良好基础的西医医生来华学习中医,能够迅速接受所学知识和技能,回国后就能立即造福患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曹洪欣说,不仅如此,培训搭建了传播中医药的平台,推动了学员所在国同中国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建立结合医学中心、在大学里向民众开放中医药教育、建造温泉疗养中心……外国西医医生为了推广中医药而“脑洞大开”。“很高兴通过培训知道有更多人和我一样在为传播中医药而努力,相信这支队伍会不断壮大。”里比奇卡微笑着点了点头。(记者田晓航、岳夕彤)
“这是薄荷,吃了可以提神醒脑;这是艾草,做成香囊可以驱虫防病;这是菊花、这是金银花……这些都是中草药。”一台“艾斯蒂克百草社的故事”的情景剧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上演,故事以学生们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24日下午,“海淀区首届校园中医药文化节”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举行。海淀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李劲涛表示,本活动旨在让青少年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中医药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健康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发生,锻炼健康体魄。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在会上表示,希望海淀区作为教育大区,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过程中要与文化自信、健康素养、道德素养、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有国际眼光,加强中西方哲学融合,希望海淀区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全国、国际上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汇报了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第一批试点学校成果。一年来,在人大附中、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6所学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选修课程,共计100余课时;教师进修学校、台头小学等3所学校开展了校园百草园建设;在清华附中、首师大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进行了中草药种植活动;组织十一学校、人大附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举办了中医药文化讲座、博物馆、药植园参观、非遗保护项目、中医馆体验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依托市中医研究所组织的北京市中医药资源单位志愿者及中小学校相关课程老师形成中医药骨干教师团队,对其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协助并指导参与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校”及“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与“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为第一批试点校优秀教师颁发证书;并为第二批17所试点学校代表赠送了药用植物种子。 会后还进行了以“百草工坊、百草飘香、技艺传承、趣味猜谜、身体妙药”等不同主题的中医药文化互动体验及义诊咨询活动。(李轶群)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该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共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十一章,其中多个章节提及中医药工作。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章中,规划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持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澳门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一章中,规划提出塑造健康湾区,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支持澳门、香港分别发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优势,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规划明确,要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探索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为园区内的企业新药研发、审批等提供指导。 规划还提出,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航运、中医药等多个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5G和移动互联网、现代中药等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领导下,中医药积极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建设健康大湾区、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1年3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签署了《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亲自见证了这一协议的签署。同年4月19日,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在横琴新区正式奠基,成为粤澳合作产业园区的首个落地项目。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第一站就到了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8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其中提到“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主动作为,召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粤澳中医药产业合作专责小组;建立现代南药资源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召开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发展大会,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目前,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和新药创制项目合作已取得重要进展。(记者黄 蓓)
肝脏作为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如果它的运作出现了问题,那么给机体的健康和人们正常的生活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肝脏是没有痛觉的,除非病情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不然肝脏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 因此,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究竟怎样才能通过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来看出肝脏的问题呢?其实一般情况,一个人的肝脏的好坏,往往可以通过手指和眼睛来看出端倪。 手指出现这5大症状说明肝不好! 肝不好在手指处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指甲上。中医认为肝,其华在爪,也就是人的指甲。就正常人来说,其指甲往往较为平滑。而当一个人肝不好的时候,那么其指甲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症状一:指甲断裂 指甲变得比较脆,容易断裂的话,那说明肝血不足,筋失所养。 症状二:指甲发白 指甲发白指的是指甲的中间呈现出白色,而指甲的边缘为黑色,这种症状或预示肝硬化。 症状三:指甲发硬 指甲具有一定的硬度,但是如果发现指甲过硬,修改指甲时感到非常费力,那就说明肝火旺。 症状四:指甲发红 正常的指甲看起来十分红润,但颜色太过红艳的指甲则说明肝火旺盛,且肝火停留在体内难以消散。 症状五:指甲发紫 很多人以为指甲发紫是由于身体受寒,但其实指甲发紫主要与肝气不舒有关,又或者与肝血阻滞,气血循环不畅有关。 眼睛出现四大症状说明肝不好 眼睛与肝脏的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肝血的供养,那么眼睛就可能会看不到东西。如果肝血不足,眼睛就会出现干涩、发红等症状,甚至是视力减退。那除此之外,眼睛出现哪些症状说明肝不好呢? 1.眼睛酸涩 眼睛酸涩是因为没有得到肝阴的滋养,换句话说就是肝血不足。 2.眼睛发红 眼睛发红与肝火旺盛有关,如果是一些肝火特别旺盛的小孩,他们还可能会产生眼屎。 3.眼睛怕光 人们以为怕光、流泪是某些眼疾的征兆,其实不然。出现怕光和流泪等症状,也可能是肝血虚或肝肾不足。 4.白睛发黄 如果出现白睛发黄的情况,多半说明体内胆红素升高,这种症状以黄疸型肝炎或者淤胆型肝炎较为常见。 一旦指甲和眼睛出现了上述症状,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不管是肝火旺盛还是其他肝病,尽快到医院去进行肝功能的检查,才能真正地养肝护肝。